mai 发表于 2020-7-4 18:12

      当地时间7月2日早上6:30左右,缅甸北部克钦邦帕敢地区一翡翠矿区发生大规模山体塌方。据参与救援的缅甸消防部门消息,截至当地时间7月3日12时,帕敢翡翠矿区塌方事故遇难人数升至172人,另有55人受伤送往医院救治,这也是缅甸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矿难,目前救援工作仍在继续。
  缅甸帕敢翡翠矿区塌方已致172人遇难
  帕敢是缅甸著名的翡翠矿石产区,当地时常发生废矿堆、矿坑堤坝塌陷等事故。
  缅甸社会援助组织帕敢地区负责人表示,由于此次塌方情况严重,他们正在调集更多人力参与搜救工作。
  另据了解,缅甸资源与环保部曾于6月26日发布通知,要求自7月1日起至9月30日暂停克钦邦翡翠矿区采掘作业,所以发生塌方的矿区应该属于违规开采。截至目前,当地正在开采的矿区有六百多个,其中有很多都属于非法开采。
  从缅甸全国各地前来的劳工共有30万人,分别在玉石区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非法开采,他们每天在废土堆里寻找毛料,在玉石开采区块寻找玉石。
  据了解,此前缅甸最严重的矿区坍陷事故发生在2015年,当时遇难人数达到上百人;
  2019年4月发生的一起坍陷事故导致60多人遇难;
  今年6月9日发生的一起塌陷事故造成1人丧生;
  6月23日,帕敢矿区发生的另一起塌陷事故造成2人丧生、6人受伤。
  帕敢矿难现场惨烈 引缅甸各方高度关注
  此次塌方是否将成为缅甸历史上最严重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矿难?缅甸当地的主流舆论目前是怎么报道和评论这一事件的?它会对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
  记者表示,据称此次事故是一座三百多米高的矿石堆,由于降雨过多,滑入了旁边一座45000平米的水池中,而在水池中正有几百名捡拾翡翠矿石的工人。截至当地时间7月3日12时,帕敢翡翠矿区塌方事故遇难人数升至172人,另有55人受伤送往医院救治,这也是缅甸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矿难,目前救援工作仍在继续。
  记者表示,据目前掌握的消息,这是在缅甸发生的规模最大的翡翠矿区塌方事故。
  目前很多现场视频在很多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现场的惨烈场面让很多人深感震惊。
  同时很多人也质疑,为什么缅甸的自然资源与环保部已经要求克钦邦的帕敢矿区从7月1日暂停采掘,却还发生了这样大规模的矿难事故?
  据了解,目前出现事故的这个采掘的区域,属于非法采掘。这些年来缅甸克钦邦的帕敢矿区非法采掘屡禁不止,也是导致经常出现矿难事故的主要原因。
  这样的事故是否会对翡翠行业产生影响?
  按照惯例,每年雨季缅甸自然资源与环保部都会下令暂停克钦邦帕敢矿区开采,所以这次也是例行规定。近年来,很多企业采用机械化规模采掘,所以几个月的暂停采掘不会影响翡翠供应。
  这一事故是否会影响之后自然资源与环保部对矿权的审批?
  据目前了解,目前出现事故属于非法采掘,所以正常的审批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但今后一段时间政府可能会加大对非法采掘的打击力度。
  新闻链接:全球超九成翡翠玉石来自缅甸  缅甸北部山区盛产翡翠,全球市场超过九成的翡翠玉石来自缅甸,因此翡翠又经常被称为“缅甸玉”。在缅甸的对外贸易当中,玉石一直是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
  “公盘”,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却常常只跟缅甸翡翠关连在一起。缅甸对翡翠资源的管理非常严格,只有通过“公盘”才可以交易出境,其他一律视为走私。缅甸每年都会举办玉石珠宝交易会,俗称“翡翠公盘”。
  根据路透社援引缅甸政府发布的官方数据,仅在2016至2017年度一年间,缅甸玉石的销售总额就高达6.7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3.5亿元。不过也有业内专家认为,实际上缅甸玉石的真实销售额远远超过这一官方数据。
  玉石价格不断走高,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缅甸财政部的数据,2018财年,缅甸共出产玉石3万多吨,产量近几年呈逐年下降之势。与此同时,玉石的出口量近年来也在逐年走低,一方面是由于缅甸对翡翠玉石产量的调控,从2018年以来不断关闭到期的矿场,且不批准新的采矿许可;另一方面,玉石价格的连续上涨,作为主力买主的中国玉商无力承担过高的溢价,采购量也有所减少。
  .央.视.网.新.闻

mai 发表于 2020-7-6 07:32

   7月6日《人民日报》要闻精选

  今天《人民日报》的主要内容有: 1、胡春华强调,切实加大对城镇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力度。 2、北京疫情高风险地区陆续降级。 3、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去年达35.8万亿元,产业强支撑,发展新引擎(新数据新看点)。 4、上半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3258亿元。 5、前五月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利润双增长。 6、金融租赁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发布。 7、海关开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出口试点,7月1日起在10地海关实施。 8、沪苏浙共促长三角示范区发展,将共同出资设立财政专项资金。 9、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人民时评)。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mai 发表于 2020-7-10 08:06

      此时进场还有机会吗 各大国际投行对A股如何看

  开户不排队,交易安全稳定,就选东方财富证券,点此在线开户>>
  截至7月9日收盘,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第四个交易日突破1.5万亿元,上证综指当日上涨1.39%至3450.59点;北上资金当日净流入79.51亿元,年初至今总计净流入已达1810.6亿元。
  7月9日晚间,港交所宣布,将于7月10日推出SPSA集中管理(Master SPSA)服务,作为进一步服务沪深港通的新措施。SPSA集中管理服务为全新可选服务,将方便基金经理提升沪深港通北向卖单的交易前端监控效率,以及从基金经理层面计算平均价格。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这一机制的推出将便利化外资布局A股,也有望为MSCI等国际指数机构进一步扩容纳入A股扫清现存的四大障碍之一。
  虽然整体投资氛围仍然乐观,“牛市”趋势延续,但各界对后续的看法也出现分化。第一财经记者整理多家国际知名投行机构的观点发现,机构的普遍共识是:经济复苏、盈利拐点、资本市场改革、估值优势将利好A股短期的表现;但就中长期而言,将持续关注金融板块,并谨慎对待近期涨幅已达高点的地产板块,布局具有长期成长趋势的外需产业,以及目前估值尚属合理的股票。
  虽然目前市场反映的是短期利多,但对A股的长期展望,多数机构仍旧保持乐观态度,持续看好TMT、先进制造、消费及医药等产业的表现。
  野村东方国际:下半年主题将逐步切换
  近期,房地产、金融补涨,野村东方国际认为这是一种结构性差异的修复。
  野村东方国际首席A股策略师高挺对记者表示,此前经济敏感的行业如金融和周期性股的估值下行,消费、医药等传统防御性板块则大幅上涨,经济复苏的结构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A股的估值分化。从历史经验来看,行业间的相对估值差异已经有点过度了。相比沪深300的涨幅,医药、食品饮料和休闲服务等行业的相对估值均已超过2015年的水平;但周期行业如金融、地产的估值却屡创新低;之前对经济向好较为敏感的钢铁、有色和煤炭行业估值也未出现改善,表明二季度经济环比好转并未对A股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近期的轮涨则是一种差异修复。
  高挺认为,下半年主题将逐步切换。在行业上,从业绩稳定性、对刺激政策的敏感度和相对估值水平几个方面来看,看好新能源车零部件和低购买频次、高单价的消费品,如家电、轻工和消费电子等。此外,应把握政策的变化,寻找改革和产业转型政策之下基本面边际出现明显向上的主题,如科技板块(消费电子、半导体、光伏和新能源车)、国企改革(混改试点标的)和金融改革(券商及创投龙头)。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批带量采购预计7月份展开,各界担忧这样的做法对医药股的潜在冲击。野村东方国际认为,仿制药议价能力降低,受政策影响明显,长期看创新药依然是最优投资方向。带量采购政策使得仿制药最终比拼价格,议价能力相比以前大幅减弱,降价压力也倒逼企业转向创新药的研发生产。对比日本历史上的医保控费降价,也得出这一结论——政策变革之下,创新依然是医药行业的最优投资赛道。
  大摩:改革红利支撑“牛市”
  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在今年3月明确表态超配中国。近日,大摩又提高了几大指数到2021年6月的预测目标价。具体来看,沪深300指数5360(较当前有15%的上升空间),MSCI中国指数103(+8%),恒生指数28000(+6%),恒生中国企业指数11510(+7%)。
  该机构表示,目前中国股市的盈利前景能见度更高,拐点正在形成。中国在岸和离岸股市正在引领全球股市,预计盈利修正幅度继续形成V形复苏。
  虽然几天来A股持续上涨,但大摩并不认同A股“过热”的观点。截至7月6日,大摩的A股情绪指数读数为65%,是2014年以来少有的单日涨幅。在大摩看来,A股情绪指数超过75%表明市场过热,这样的时候,将会出现监管部门采取降温措施的可能性。在2015年股市反弹期间,随着融资的持续增长和新增散户投资者的涌入,情绪指数突破了75%的水平,一度超出了90%。不过,融资融券自2015年以来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融资融券余额占A股流通股市值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左右,没有出现像2015年那样的大幅飙升的现象。
  高盛:短期乐观中期偏谨慎,警惕回调风险
  尽管也提升了A股目标价并表示在亚太地区(除日本外)超配中国,但高盛的预测相较于大摩偏于保守。7月7日,高盛将沪深300的12个月目标价从4100点提升至4600点(对应13倍估值);将3个月目标价提升至5370点(对应16.6倍估值),即短期的情绪可能较长期更乐观。
  中国二季度的复苏明显强于预期,这使得此前对盈利增速过于悲观的高盛调升盈利预期。高盛称,经济复苏将转化为企业的收益改善,目前盈利修正趋于稳定(部分行业转为积极),5月工业利润增长6.0%证实了这一趋势。因此,已上调沪深300的每股收益(EPS)增长预期,分别将2020年和2021年的EPS预期从-5%和18%调整至5%和14%,之前对今年-5%的EPS估计从宏观上看显得保守。
  与大摩的观点一致,高盛认为A股并未过热。与2015年和2018年的乐观水平相比,个人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和投机程度并没有过度。除国内散户投资者外,过去几周,北向资金流入也大幅增加。但是鉴于境外构投资者换手率较低,并不太可能成为当前换手率高企的A股定价者。
  展望未来,高盛表示要保持参与市场,并警惕回调风险,这也是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的关键,目前风险回报仍然良好。该机构认为,股市上涨掩盖了指数背后的显著差异,某些早期周期股(券商)和主题股(如科技、医疗保健)的表现明显优于大盘。为了进一步锁定潜在收益,要寻找那些通常在牛市中期表现突出的板块。
  瑞银:金融板块受益于政策刺激和改革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认为,中国境内股市直接受益于内地经济复苏,境内市场相较于境外也能体现较强的韧性。中国股市在未来3至6个月还有低双位数的潜在上涨空间,充裕的流动性、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财政政策刺激,都将支持当前的估值。
  然而,中国股市要进一步上涨需要盈利增长,而非倚靠估值预期调整去拉动。瑞银预期明年盈利增速为低至中双位数增长。此外,在二季度财报季期间,上市公司给予的中期盈利展望可能成为另一个催化因素,管理层有望提供更多有关三季度需求复苏的依据,加强市场对下半年及明年盈利加速增长的信心。
  就板块而言,瑞银下半年偏好盈利增长稳健的板块(如医疗保健、信息科技及日常消费),以及明年盈利增长有可能明显加速的板块(如可选消费及工业)。
  对于最近跑赢大盘的金融及房地产板块,瑞银认为,人们购房意愿的复苏可能延续至三季度,这也带动了房地产板块估值反弹;金融板块则不单受益于持续的政策刺激,还有资本市场改革及券商并购活动潜在增加等利好因素。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mai 发表于 2020-7-10 08:47

   为什么人们不相信美国真的复苏了呢?

  说到最近最热门的话题,那肯定是非A股牛市莫属。但是在牛市狂欢了几日后,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这轮牛市的健康程度。但其实在如今这个敏感动荡的时期,任何的好消息都会被拿出来反复咀嚼和研究。这不,美国经济最近刚刚显现的复苏痕迹又被人质疑了。
  越来越多人开始认为,美国经济目前的反弹几乎都是靠新发的货币支撑,一切还在危机边缘。
  不仅如此,还有人担心如果市场还没准备好迎接接下来的货币供应热潮,目前暂时企稳的经济秩序会不会再受到颠覆式的打击,通胀和通缩都是预期之一。
  一切还在危机边缘
  从近期的经济数据,或美股表现来看,不难发现复苏的迹象已开始显现(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已喊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复苏的口号)。然而,如果你关注金十参考页面最近的经济分析类文章,你却很可能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未来的经济反弹之路可能会很艰难。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现象似乎前后矛盾,但其实这并不奇怪。在货币超发的背景下,一切资产都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一切在断崖边缘的领域和行业能用刺激方案支撑起来。
  没错。虽然很多“表面数据”变好看了,但一切还在危机边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三大危机就是:就业危机、银行业资本危机、以及美国民众即将面临的现金悬崖。
  在这几个危机中,大家最熟悉的无疑是就业危机了,毕竟每个月会经历大小非农,初请失业金人数等多个就业数据的“骚扰”。
  上周四的大小非农就业报告又传递了更多的好消息,但也同时展示出这场疫情对美国劳动力市场已经造成了多大的“永久性”损害。
  数据显示,4月永久失业人数增加了54.4万人,5月增加了29.5万人,6月增加了58.8万人,3个月总计新增142.7万永久失业。
  换句话说,就业人数增长自然是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就业增长的速度。因为随着劳动力市场萎靡的时间越来越长,永久性失业人数将越来越多,未来也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预期的效果。
  从目前的情况看,相对于下跌的速度,就业市场的反弹速度并不理想,且受到的创伤已经相当严重,旧金山联储主席Mary Daly甚至直言,在疫情结束后,美国的就业市场和整体经济状况可能需要5年才能恢复正常。
  下面我们将说到的第二个是全球央行曾经的噩梦——银行业资本危机。
  可能有人会疑惑,很明显,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相比,如今的银行业似乎相当靠谱。
  在监管机构的长期努力(危机后,监管机构提高了银行资本的透明度,并定期对其进行压力测试)下,如今的银行业不再是一列将全球经济拖下悬崖的失控列车,而是一个明显的稳定引擎。银行们不仅没有倒闭,他们积极承担了发放贷款,保护存款等职责。
  但在这种让人安心的表象背后,新的麻烦可能正在酝酿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监管机构为银行业颁布更多减压政策,多年来约束着银行们的压力测试似乎有所放松,曾经严格要求的风险水平也变得不那么透明,越来越多人开始担心一切会“重蹈覆辙”(此评论来自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董事长Sheila Bair和Thomas Hoenig)。
  这种猜想真实吗?或许你可以参考下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的这段话:
  市场已经变得如此荒谬,市场不再是自由的,而只是央行的玩物。美联储释放的大量现金掩盖了银行业和其他领域的许多问题,也使得在史上最严重的危机之一中,美股却仍接近历史高位,信贷市场也在平稳运行。
  最后一个危机,也是最普遍、危害最广的一个危机,即美国民众即将面临的现金悬崖。
  在过去几个月,突如其来的疫情造成了大量失业,相当大一部分美国民众几乎说完全依赖着救济生活。然而,相当一部分资助将在短时间内到期,或受到威胁,例如:
  每周600美元的失业保险将于7月31日到期。
  2900亿美元的刺激支票中,2700亿美元已发完。
  薪资保护计划(PPP)的资助规模没有进一步扩大。
  “抗疫法案”向州和地方政府分配了1500亿美元,但政府收入危机还在加剧。
  正式考虑到这个问题,近日153名“左倾”经济学家联名致信,呼吁美国政策制定者继续直接向美国人发放现金,直至经济好转。他们在信中写道:
  “第一轮直接发放的现金是帮助一些人度过几个星期难关的救命钱。即便在企业重新开业、就业形势开始回升之后,经济仍将受到重大影响。如果人们没有钱可供消费,需求仍会继续停滞。”
  预言:美国还没准备好迎接货币供应热潮
  上面的这段话也很好地解释了“美联储和美国政府接下来该怎么做” 。如今,各路观察人士已经达成共识。要想继续撬动“复苏”,药不能停,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这场双簧戏还得继续唱下去:
  政府得继续发钱,给市场补充稀缺的流动性。美联储得继续印钱,填补前者挖出的大坑。
  显然,在危机的压迫下,无论是财政,货币和审慎政策已经转向提振就业和经济的方向,而不再是以反通胀,反赤字为指导,货币的高增长状况可能会持续下去。
  也正是因此,越来越多人开始担心如果市场还没准备好迎接接下来的货币供应热潮,目前暂时企稳的经济秩序会不会再受到颠覆式的打击。
  目前在各位交易员和经济学家的预期中,最热门的话题或许就是,在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和随之而来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的双重影响下,未来几个季度我们将看到恶性通胀、还是通缩?下面我们简单看看。
  预言一:通胀
  会有部分投资者支持恶性通胀的预期似乎不难理解,以下就是他们最常提及的几个论据。
  1. 在某些行业,疫情带来的供应冲击也不容忽视。
  2. 在宽松周期的影响下,全球各国的公共和私人债务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美国。
  3. 疫情可能冲击全球化进程。
  4. 如果生产率下降,企业利润率将受到挤压。为了抵消这一影响,企业可能会选择主动提高价格。
  5. 除了美国财政补偿方案等明显支持通胀走高的政策外,每周的失业救济金也高于低收入人群的中位数。从理论上讲,相对较高的福利应该会导致低收入工人在重新受雇时要求更高的工资。
  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还认为,美联储无限制的量化宽松会导致其资产负债表激增,基础货币的增加会引发通胀,尤其是对资产价格而言,其中美股牛市就是最好的例子。
  预言二:通缩
  而对于支持通缩预期的人来说,乍一看,目前的基本面确实有许多支持通胀的因素,但其中很多实际上是无效的。
  以最受热议的印钞行动为例。通缩预期的支持者反驳道,当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时,资产购买是通过贷记新形成的银行准备金进行的。但是,这只是增加了基础货币,不是直接增加了货币供应量,而后者才是货币/现金真正被创造出来的地方。
  实际上,在通货紧缩的衰退期间,货币供应的激增并不罕见,但是较高的货币供应往往容易被货币流通速度的崩溃所抵消。换句话说,除非货币周转率至少企稳,否则恶性通胀是不可能发生的。
  显然,在当前需求大幅下降的环境下,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
  除了货币供应,他们还给出了另外一些支持通缩的原因。
  1. 首先,油价或长期处于低位,而能源在美国CPI篮子中占6.3%的权重。因此,油价的下跌除了会影响长期通胀预期外,对整体CPI的直接拖累将是巨大的。
  2. 未锚定的通胀预期会拖累现货通胀。尽管长期通胀预期在3月中旬崩溃后有所恢复,但1.75%左右的水平实际上仍意味着长期平均将比目标低0.25%。
  3. 经济活动的崩溃进而导致产出大幅下降,劳动力市场大出血,这将对产能利用以及价格构成下行压力。
  4. 工资增速疲软。美联储4月份的褐皮书或NFIB小企业调查显示,没有一个地区报告工资有上涨压力。相反,大多数经纪人认为工资会走软和减薪。
  5. 工资通常与受冲击最严重的服务业挂钩。因此,在未来几个季度,占CPI篮子约75%的服务可能会“取代商品的作用”,成为抑制通胀的力量。
  6. 最后,他们认为未来将出现一些结构性的反通胀趋势。其中包括人口增长放缓、非生产性债务增加(危机后半期,财政紧缩政策的影响)等。
  其实对于未来走向何处,没有人能真正看清楚。疫情的冲击也沉重打击了市场的信心,这也是为何任何好消息都能被反向解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在你眼里,美国经济能迅速反弹吗?最近的好转迹象能不能代表美国经济的实际情况?

mai 发表于 2020-7-10 11:06

牛市来了不要和老股民交流太多?

进入7月,牛市来了,这是市场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7月1日、2日、3日,上证指数连续三天大涨,而经过周末的休息之后,7月6日的上证指数更是暴涨180余点,涨幅高达5.71%,指数更是站在了3332.88点,牛市的气氛确实甚浓。

股市牛气冲天,而市场上的一些言论也同样牛气逼人。比如,有人称,牛市来了,不要和老股民交流太多。这一棍子狠狠地抽打在了老股民的身上。不知道这老股民得罪谁了?难道是老股民得罪牛市了?所以,在“牛市”声中,老股民就要挨上这样一棍子么?

我自己也是一位老股民,对于“牛市,不要和老股民交流太多”这话的意思,自己还是能够理解得到的。毕竟在不少人看来,老股民有着熊市生存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在牛市时就成了一种束缚,让老股民放不开手脚。所以,投资者不要和老股民交流太多,以免投资者会受到老股民的影响,错失在牛市里赚钱的良机。应该说,这种观点,或多或少有一定的道理,但总体而言未免以偏概全。

实际上,就目前的市场行情来说,虽然是牛气冲天,但算不算得上是牛市还得另当别论。如2018年1月,上证指数站上3500点的时候,那时市场也很牛气,但却一头栽了下来。又比如,2019年,上证指数站上3200点的时候,市场也很牛气,但最终还是跌了下来。如今指数再次很牛气地站在了3300点,甚至还没有3500点高呢!就这样断定牛市来了,是不是有些早了一点呢?

其实,即便是牛市来了,也不妨多与老股民交流交流,听听老股民怎么说。对于股市来说,老股民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作为老股民来说,是在牛市与熊市中摔打出来的,他们既经历过熊市,也经历过牛市,甚至是经历过多轮的牛熊转换,一个没有经历过牛市与熊市转换的股民,是不能真正称为老股民的。

所以,对于一个老股民来说,他们确实拥有熊市生存的经验,有的老股民甚至更加希望熊市。毕竟熊市的股票更便宜,更有投资价值。但作为一个真正的老股民来说,他们同样有着牛市搏击的经验。尤其是A股市场的牛市,往往都很短暂,往往都很疯狂,市场通常都会丧失理性,而一旦牛市结束,股价暴跌,市场一地鸡毛。所以在一些老股民的心目中,牛市是充满了风险的,投资者更需要有风险意识。

之所以有人主张牛市不要和老股民交流太多,究其原因在于,投资者在牛市里赚钱确实需要勇气,甚至要敢于博傻。就像近期券商股疯狂上涨,掀起涨停潮。投资者如果畏手畏脚的话,就不可能从券商股中赚到钱。相反,如果是新股民无知无畏的话,博傻一样地杀进券商股,那么,这些股民就可以从券商股中分得一杯羹了。

但硬币总是两面的。这些新股民疯狂博傻的结果,也是投资风险的大幅增加。虽然赚钱固然令人振奋,但接最后一棒的,通常也就是这些博傻的、无知无畏的新股民。因为作为老股民来说,有着更多的风险意识,因此即便是在牛市里出没,他们也会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比如,在高位减磅,而不是在高位博傻。因此,对于老股民来说,也许他们在牛市中的收益不如新股民,但一轮牛市过后,老股民肯定是可以笑到最后的人。可以说,老股民的这种风险意识正是新股民欠缺的。

因此,对于新股民来说,如果你的身边拥有着这样的老股民,而且老股民又愿意与你交流,甚至愿意对你的投资提出指导意见,这将是新股民的福音,他将会让新股民更好地回避牛市中的投资风险,更快地成长起来。所以,请珍惜你身边的老股民,哪怕是在牛市,还请与老股民多作沟通交流。

mai 发表于 2020-7-12 09:46

      经济日报头版:阶段性政策退出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
  
  近段时间,关于货币政策是否会在下半年转向“收紧”的讨论较多。在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上半年金融数据发布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表示,前期特殊的、阶段性的政策在完成使命后将退出。
  事实上,阶段性政策退出,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也不意味着下半年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将有所减弱。
  今年上半年,为应对疫情冲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货币政策达到了预期效果。上半年,金融部门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加码。截至目前,央行已经推出了包括3次降准、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政策效果很快反映在数据上。这3组数据增速之高为近年来少见—— 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1%,已经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0.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22万亿元;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
  近期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延续回暖势头。如汽车消费6月增速为4.8%。6月CPI同比上涨2.5%,低于预期,PPI环比上升且连续两个月改善,这都说明疫情给供给端带来的影响已经基本消退。截至5月末,PMI已经连续3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上方。下半年及未来一段时期,这种好转的态势仍将持续。
  但在特殊时期推出的特殊政策有其阶段性特征,需要理性认识。尤其是在4月以来,伴随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数据呈现好转态势。个别金融领域出现杠杆率回升和资金空转现象,金融风险苗头隐现。因此,货币金融政策也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了调整。
  这些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就此转向。“货币政策的立场仍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郭凯表示,上半年的货币政策主要依靠传统货币政策。上半年推出的、正在实施中和将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支持措施合计约提供了9万亿元,这些政策都是比较长期的政策,总量上足够。随着下半年经济恢复正常,传统货币政策的作用可能会更加明显。
  下半年,金融继续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也不意味着“大水漫灌”。面对疫情冲击,不少国家出现流动性匮乏、金融市场失灵等现象,为此出台了罕见的超强刺激措施。中国金融市场虽然受到了冲击,但并没有出现恐慌性失灵现象,我国也是少数仍在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国家之一,“大水漫灌”不是选项。
  下半年,稳健货币政策将更加强调“适度”二字。一方面是总量上适度,信贷的投放要与经济复苏的节奏相匹配。另一方面是价格要适度。要引导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向实体经济让利。同时,也要认识到利率适当下行并不是利率越低越好。郭凯认为,利率如果严重低于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水平,就会产生套利、资源错配等问题。
  “考虑到我国未来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复杂而且可能多变,留有一定的政策空间十分有必要。” 植信投资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应有2至3个季度的滞后,当前进一步出台逆向调节措施需要考量已经实施的政策举措效应的释放因素。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的重心是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人群。从政策目标看,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正是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政策应注重给这部分群体精准纾困;从政策取向上,应以定向政策为主,实现“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mai 发表于 2020-7-13 07:16

      本周需重点关注的财经数据
 
  周二:10:00 中国6月贸易帐;10:50 中国6月以美元计算贸易帐;14:00 德国6月CPI月率终值、英国5月三个月GDP月率、英国5月制造业产出月率、英国5月季调后商品贸易帐、英国5月工业产出月率;17:00 德国7月ZEW经济景气指数、欧元区7月ZEW经济景气指数、欧元区5月工业产出月率;18:00 美国6月NFIB小型企业信心指数;20:30 美国6月季调后CPI月率。
      周三:04:30 美国至7月10日当周API原油库存;11:00 日本至7月15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日本至7月15日央行利率决定;14:00 英国6月CPI月率、英国6月零售物价指数月率;20:30 美国7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美国6月进口物价指数月率;21:15 美国6月工业产出月率;22:00 加拿大至7月15日央行利率决定;22:30 美国至7月10日当周EIA原油库存。
      周四:09:30 澳大利亚6月季调后失业率;10:00 中国第二季度GDP年率;14:00 英国5月三个月ILO失业率、英国6月失业率、英国6月失业金申请人数;14:45 法国6月CPI月率;17:00 欧元区5月季调后贸易帐;19:45 欧元区至7月16日欧洲央行主要再融资利率;20:30 美国至7月11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美国6月零售销售月率、美国7月费城联储制造业指数;22:00 美国7月NAHB房产市场指数、美国5月商业库存月率;22:30 美国至7月10日当周EIA天然气库存。
      周五:07:01 英国7月Gfk消费者信心指数;17:00 欧元区6月CPI年率终值、欧元区6月CPI月率;20:30 加拿大5月批发销售月率、美国6月新屋开工总数年化、美国6月营建许可总数;22:00 美国7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周六:01:00 美国至7月17日当周石油钻井总数。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mai 发表于 2020-7-14 08:02

      今日财经日历大事件提醒
  
①10:30(以公布时间为准) 中国6月出口同比(人民币)(预估3.5%,前值1.4%)、中国6月进口同比(人民币)(预估-4.7%,前值-12.7%)、中国6月出口同比(美元)(预估-2%,前值-3.3%)、中国6月进口同比(美元)(预估-9%,前值-16.7%)、中国6月贸易余额(人民币)(预估顺差4250亿元,前值顺差4427.5亿元)、中国6月贸易余额(美元)(预估顺差596亿美元,前值顺差629.3亿美元);
②14:00 英国5月工业产值环比、英国5月制造业产值环比;
③14:00:英国5月贸易余额;
④14:00 德国6月消费价格同比终值;
⑤17:00 欧元区5月工业产值环比;
⑥17:00 德国7月ZEW投资者预期指数;
⑦17:00 欧元区7月ZEW投资者预期指数;
⑧20:30 美国6月消费价格环比;全球央行和政府动态关注:
①10:00 国新办就2020年上半年进出口情况举行发布会;
②14日 OPEC石油市场报告;
③15日02:00 美联储理事Brainard讲话;
④15日02:00 美国亚特兰大联储行长Bostic讲话;
⑤15日02:30 美国圣路易斯联储行长Bullard讲话;
⑥15日03:30 美国费城联储行长Harker讲话。

mai 发表于 2020-7-15 08:34

      7月15日财经日历大事件提醒
 
经济数据关注:
①14:00 英国6月消费价格环比、生产者价格环比;
②19:00 美国上周MBA抵押贷款申请指数环比;
③20:30 美国7月纽约州制造业指数;
④20:30 美国6月进口价格环比;
⑤21:15 美国6月工业产值环比。
全球央行和政府动态关注:
①11:00(以公布时间为准) 日本央行基准利率(预估-0.1%,现值-0.1%)、日本央行10年期收益率目标(预估0%,现值0%);
②15日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记者会;
③16:00 英国央行官员Tenreyro讲话;
④22:00 加拿大央行基准利率(预估0.25%,现值0.25%);
⑤23:15 加拿大央行行长Macklem记者会;
⑥15日 OPEC联合部长级监督委员会会议;
⑦16日00:00 美国费城联储行长Harker讲话;
⑧16日01:30 美国纽约联储执行副行长Logan讲话;⑨16日02:00 美联储褐皮书报告。

A13221419261 发表于 2020-7-15 11:45

顶帖
页: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查看完整版本: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