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中国控"热钱"再出新招,然实效有待验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0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路透北京7月3日电---中国政府最新采取的结售汇联网核查管理办法旨在严控"热钱"的流入,但对于年贸易总额已超过2万亿(兆)美元的经济体而言在实际操作中确有相当难度,这一政策出台本身的威慑力或许远大于实际意义.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周三宣布,与商务部、海关从14日起将联合对出口收结汇实行联网核查管理,同时对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实行登记管理,以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


中国商务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称,"贸易下的外汇结算通常是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结算,单价和数量由买卖双方确定,真实性核查很难,而且效率也很低…不过这个政策出台至少给相关部门现实操作提供政策依据."


不可否认,尽管对贸易项下外资流入的真实性核查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当难度,但中国三部门的联手出击表明贸易项下资金的流入已被纳入政府监控的视野,也说明投机性游资(通常所说的热钱)已经对中国金融的稳定造成潜在威胁.



**中国热钱知多少?**


中国到底有多少投机性游资而言?恐怕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今年6月下旬,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张明发表报告称,在一定的经济学模型假设下,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热钱数额惊人,已高达1.7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


尽管对该数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质疑,但受访的政府相关部门官员却都提到了该数字,并指出热钱的问题确已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一位政府部门的官员就称,"说中国有1.75万亿美元的热钱有点夸张,因为资金本来就是逐利的,且目前全世界都没有区分热钱的统一标准…但防患于未燃,加强跨境流金的流动是必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亦表示,目前中国并没有准确的热钱数据,而专家们的框算亦很难说完全准确,各种标准都有,金额也从上千万美元甚至到上万亿美元不等.


中国持续激增的外汇储备中或许也不乏冲着人民币升值预期涌进的热钱.路透此前报导,中国5月末外储馀额达1.79696万亿美元,其中5月新增403亿美元.


中国政府为控制热钱的流入已采取一系列举措,包括削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规模以及严控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等.然而,中国的外汇储备今年仍然继续大增,近几个月其增量远远高于同期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和贸易顺差的总和.


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上月末表示,必须采取措施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其中防范套利投机资金通过贸易、商业信用等渠道进行跨境转移是相关内容之一.同时需要加强和改善对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活动与实际贸易行为的真实性和一致性的核验,大力加强对短期外债的控制和管理,重点是完善贸易收结汇和贸易信贷管理.


赵锡军认为,在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热钱不易通过资本项下进入,若混杂在贸易项下可能性比较大.政府出台一个三方联网核查的监管办法,也是给执行机构一个授权,"看看到底有多少不真实的贸易项下流入的资金数额,也是给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中国的热钱敲个警钟."


中国目前只对部分资本项下实现严格外汇管制,经常项目下早已实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说易做难**


不过,对于进出口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的中国而言,要核查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显然并非易事.根据官方数据,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为4,453亿美元,其中包括货物贸易的经常项目顺差达3,718亿美元,同比增长49%.


"但至少表明中国政府对热钱问题的重视,做了总比不做好,更多地是一种威慑力以及给执法部门的一种授权."一位不具名的前政府官员称.


他认为,由于国际贸易中对交易双方合同单证真实性的核查是有难度的,包括信用证等都会出现伪证情况,更何况合同文本之类的,因此无论从核查成本抑或实际效果看恐怕难有过高预期.


赵锡军也认为实际操作的难度可能会比较大.但他提到,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未减,大规模的热钱进出不利于中国金融稳定,尤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外资进入的渠道也是多元化的,需要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人行的一位官员则表示,"只要走银行的帐总会留下痕迹的,真要严查肯定能查的出来.但要完全堵住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政策的最终效果将取决于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和决心.(完)
发表于 2008-9-11 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4-10-1 07:37 , Processed in 0.04061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