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澄清在必要时采取何种措施刺激经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30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世华财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终于澄清了联储在必要时如何进一步刺激经济,但他认为通过上调通胀率来刺激需求是不可行的,Fed的新举措存在效果问题,Fed加强市场沟通的战略也面临类似挑战。【相关专题: 美联储货币政策陷两难】

综合媒体8月30日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Fed)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27日在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Kansas City Fed)的年度会议上表示,他依然认为美国具备经济提速的条件,但Fed在必要时可能会对经济给予扶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复苏迟滞之际央行应如何进一步刺激经济的问题。

伯南克讲话打消了上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简称FOMC)会议给Fed带来的不确定性。上次会议决定将Fed抵押资产到期所得重新用来购买美国国债,从而保持其资产组合规模的稳定,这一决定让投资者担心Fed对经济前景越来越忧虑。

包括伯南克在内的部分央行官员27日强调,Fed在资产政策上采取的最新立场很大程度上而言是技术性的。由于利率偏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前偿还抵押贷款,从而导致Fed的资产规模出乎意料地迅速萎缩。Fed只不过是在应对这种货币政策的意外紧缩,而不是给经济增长以进一步刺激。

在澄清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伯南克27日阐明了Fed可能还会有哪些举措。但他认为,Fed通过上调通货膨胀目标来刺激需求是行不通的。他表示,在当前形势下,美国不适合采用这种策略,而且这可能会破坏Fed作为抵御通货膨胀权威机构的来之不易的公信力。

伯南克还对美国经济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表示,过去一年中美国经济的增长“太慢”,而失业率“太高”。尽管如此,他同时指出,财政刺激措施的传递效应和库存再充实对消费者开支及企业投资的推动力“依然存在”,而促成美国经济在2011年继续增长的“前提性条件已经就位”。

8月稍早时,美联储官员决定暂缓执行退出策略,同时决定动用到期抵押贷款债券的收益购买国债以保持自身资产规模。高盛和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都曾指出,如果经济复苏势头继续恶化,美联储可能增强货币刺激措施。

伯南克在长达19页的书面演讲稿中还写道,“FOMC不久前决定保持证券持有规模的稳定应该会推动金融状况更有利于经济复苏。加上FOMC购买决定加以扶持的较长期证券,这些应会有效地推动金融状况进一步放松。”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泰勒(John Taylo)表示,伯南克很好地澄清了Fed的战略选择。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勒在Fed的政策方向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不再对Fed“零”利率政策持批评意见。他称,随着通货膨胀水平稳定在较低水平,而失业率持续高企,现在的情况已有所不同。

Mesirow Financial的首席经济学家Diane Swonk表示,Fed现在刺激经济的最好方式就是购买长期债券。Swonk预计,经济持续低迷实际上将促使政策制定者采取这种措施。

Pierpont Securities经济学家Stephen Stanley也认为,购买资产是最有力的经济扶持措施。

如果经济形势无法改善,那么伯南克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FOMC本身。当前这种史无先例的经济形势使Fed很难就政策行动形成一致意见。实际上,甚至上述维持Fed资产规模稳定的这一表面上的技术性举措都颇具争议。伯南克27日就指出,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政策意图很难精确传达,也很难具有足够的制约性。

另外,Fed的新举措还存在效果问题。各种长期借款利率已经接近历史低点,虽然伯南克认为Fed的政策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效力,但长期利率到底还能降低多少实在让人生疑。

除此之外,Fed在促使市场理解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持超低利率的政策方面已经面临很大困难,这表明,Fed加强市场沟通的战略可能将面临类似挑战。再说降低商业银行准备金利率的问题:现行的利率已经达到可忽略不计的水平,很难想像Fed还如何能通过这种特别工具来促使信贷机构不再惜贷。
发表于 2010-8-30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8-30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4-10-4 13:28 , Processed in 0.04120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